近两年来,河北省沧州市不断探索盐碱地造林新方法、新模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程,用绿色打破“盐碱地上无林业”的谶言——
谷雨时节正是植树造林的好季节:高速公路两侧,一行行新栽种的树木吐着新绿,森林公园内的法桐、白蜡等钻出了绿芽,各县的万亩生态林正“蓄绿”待发……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感受到,绿色正为这片昔日的盐碱地注入更多的活力。
2014年,沧州市完成造林35.17万亩,是河北省林业厅下达指标的175.85%。2015年,沧州计划造林40万亩,截至4月中旬,全市已完成春季造林42.8万亩,提前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合理规划,打造生态宜居新城
打造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环境,这是沧州人的奋斗目标。沧州市委书记商黎光说:“我们一手抓经济,一手必须要在‘绿’上做文章,全力打好造林绿化攻坚战,提高森林覆盖率。”
在盐碱地上造林种果,是艰难探索,科学规划是关键之举。
沧州市林业局局长董相友介绍,充分利用丰富的宜林地资源,全市通过“构绿廊、织林网、灭三荒、绿城乡”,快速提升全市绿化的整体水平,实现骨干通道和河渠绿廊化、乡村道路林荫化、沙荒碱地森林化、果树基地规模化、城镇村屯和产业园区园林化、农田林网化。
自2014年以来,沧州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动员会、推进会、调度会等8次造林绿化专题会议,高位推动造林绿化工程的快速开展。市、县、乡三级把造林绿化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一把手亲自抓、主管副职具体抓、有关部门主动抓、上下联动共同抓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2014年11月6日,沧州召开全市历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造林绿化推进会,市、县两级把造林目标、工作重点、具体任务和完成时限落实到人员、地块,签订责任状,按目标责任状进行督导、检查、验收、考核和奖惩,建立了上下贯通的目标责任追究机制。 2014年是沧州盐碱地造林的破题之年,已小有收获。
2015年,沧州林业人挽起袖口,准备大干一番:“6 1 1”廊道绿化,要完成石黄、京沪等高速公路两侧各100米的加宽绿化,建设绿廊400公里;“森林围城围区”,要在青县、东光等8个县(市、区)各建1000亩以上的城郊森林;“大方大片造林”,要巩固和扩建献县献肃路沿线、任丘市城区周边及106国道沿线等6个造林大片,新建黄骅市羊二庄万亩造林大片。
目前,绿色廊道、森林围城围区、大方大片造林、水网水系绿化、村屯绿化、农田林网等建设工程正在沧州全面展开。
资金扶持,让绿色梦照进现实
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建设规划,沧州亟待解决的是造林资金问题。
沧州国家投资的生态项目少,市、县本级财政也是捉襟见肘,财政补贴仅筹措资金1亿元。“每亩地植树造林成本约700元,造林40万亩所需要的资金远远超出1亿元的财政奖补资金。”沧州市林业局副局长李清江说,要弥补造林资金的不足,需要激发人们植树造林的积极性,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和创新思维,用政府少量的奖补资金撬动社会资金。
这种以奖代补的方式,在沧州市辖各县、区得到普遍推广。其中,吴桥县财政拿出3000万元专项补贴资金用于造林绿化,通过政府向农民租地、绿化实施主体向绿化大户返租或参股的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注入,实现“政府要绿、企业盈利、个人收益”的目标,仅3条绿色廊道的补贴资金就达2200万元。
科学造林,创新盐碱地造林模式
造好林、保住林,科学造林是基础,机制活化是保障。
沧州各级林业部门针对不同区域,统筹抓好造林绿化规划和树种选用。根据盐碱地特质,沧州坚持以杨树、白蜡、海兴抗盐碱柳树等本地树种为主,同时引进适宜沿海绿化的抗盐碱树种,并广泛推广台田围埝淋碱、树穴覆草等造林模式。
在苗木种植和后期管护方面,各地采取了不同的造林模式。
沧县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专业化造林的模式,由政府给予农户每亩1200元补助,将工程分标段公开向社会招标,由造林专业队栽种,造林合格后由原农户经营管理,收益归己。盐山县采取政府统一流转土地、企业造林模式,由县政府给予农户每亩1000元补助,集中进行土地流转,期限至2029年,交由15家专业绿化公司、造林大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造林并经营管护,绿化用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归大户或公司所有。河间市采取企业、大户自主流转土地造林模式,每亩奖补造林大户700元,连补8年,面积在50亩以上片林每亩奖补500元,连补5年,河渠绿化每亩一次性奖补300元。海兴县针对地碱水咸、植树造林难度较大的现状,对所有绿化工程采取专业队承包造林模式,工程验收后,政府按成活率给予补贴。吴桥县采取风险抵押造林模式,要求造林公司具备承包100亩以上绿化工程的能力,且向县政府一次性缴纳每亩500元的造林抵押保证金,苗木费、抚育费由造林公司承担,验收成活率、保存率达85%的方可享受每年每亩800元的奖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