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随手翻看过去的照片,几张已腿色略泛黄的镜头,勾起了我泉涌般的记忆。对于上世纪90年代,我国虽已进行改革十几年,物资供给、人民生活物质,比起现在,还是相当匮乏的。就在那时,我作为时代的幸运儿,以一名正取生(当时学校生源有:自费生、定向生、指标生、达线生)的身份,进入原平一中150班就读。
原平一中校门前
当时的原平一中,校门前是很空阔的地带,校园外东、北、西三面都是耕地。一进校门,正北,是魏魏高耸(当时人眼里)的教学大楼。教学大楼背后,是学校办公区,以及整齐的学生排房宿舍区、教职工宿舍区,一直顺延到最北边是学校食堂区,有前后叁个食堂:两个大食堂、一个小食堂。学生排房宿舍,分东、西、中三大纵行,十几排,宿舍区东侧是标准化操场,兼足球场,操场南侧为学生自行车存放点(我就学后期学校增建的)。
原平一中操场中
我一入学住的是十几人的排房宿舍,西1排1号。宿舍内置上下床,绕边摆一圈,中间地带,放着我们各自的自行车。其实,所剩空间,只能勉强侧身踮脚过了。其中,还有20几人、30几人的宿舍。每天,我们每个宿舍都有打饭值日生,负责打稀饭、馒头等,回到宿舍,为每个舍友分发。排房门前中间有一水龙头,可随时取用自来水,洗漱或他用。快到冬季时,学校会在排房前,间隔一定距离倒一小堆炭,以便每个宿舍冬天取暖之需。一到晚上,每个宿舍,留有2人看护宿舍,入冬后,同时负责看炉火。
我们每天的课程排的满满的,有:语文、代数、几何、英语、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同学们每天都是星夜起床,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一天,时间的脚步,跨到下一个星夜,熄灯睡觉。
学校一天的作息顺序,早上,起床后,首先:出早操,跑步,而后:晨读,接着:洗漱、吃早饭,上午,上四节课,中途有个课间操,接着,吃午饭,下午,上2节正课 + 1节自习,随后进行40分钟的课外活动,晚饭后,上2节晚自习。
我在校期间,学校就是边建设、边教学。记得,我们在教室上课,教学楼外围,工人师傅正悬空贴墙瓷砖。不久,操场的西边,紧锣密鼓中,建起了两栋宿舍楼,东西相对,男生楼在东边,女生楼在西边。我是第一批进入原平一中宿舍楼的学生之一,一个宿舍四支床8个床位。给人的感觉,确实宽、大、白、亮。
213全体舍友
再就是,当时我国的粮食还在统购统销阶段。进原平一中上学前,首先,农村户口的学生要按照国家的规定,把自己家的玉米,拉到所属粮站,换得相应票据。我的粮食关系隶属大牛店粮站。入学时,连同入学通知书一并交于学校。而城镇户口的学生,则入学时需交学校规定数量的山西省粮票。以备自己入学后,伙食之需。
进原平一中第二年的清明时节,在“风吹石鼓”、“天涯扫雪”的吸引之下,150班的大部分同学,慕名前往,现在的天涯山风景区,领略其:重峦叠嶂,山势险峻,奇峰怪石,峭壁耸峙。山尖似箭,直插云霄。
天涯山全貌
天涯山是一座环形的山脉,在山的环抱中,有一处突出的部分,当地人俗称:莲花玉趾,其状像一只裸露的玉脚,其形态真的像人的五个脚趾状,五趾光秃秃的,好像天造的一般,没有一点杂质,在阳光的照耀下,明亮亮的。再往下,又是一处突起的小山包,山体也是光光的,就像整块大石造就的,在山顶上建有一个小亭,很多游人喜欢在这个山包的地方,感受一番劲风疾吹,那里有一块悬空的石棒,斜架在那里,好像是一把石锤,当地人就把这里叫做石鼓,在石锤的下面还有一块青石,那就是鼓棒了。
我们当年为了一探“天涯扫雪”的真谛,所有同学,不顾狂风怒号,互相照应,左右逢源,攀岩登壁,在好奇、惊险中,寻觅着“天涯扫雪”的真面目。俗话说的好:上山容易,下山难。到过天涯山风景区的人们,大概能略知一二吧,天涯山整个山峰,基本是笔直笔直地挺立着的。下山过程中,大家都是你拉我拽的。步步惊、步步险,上山是一身汗,下山呢,是全身汗流不间断。
天涯山顶留影
不巧,正值此时,遇上两个当地驻军的现役士兵,南方籍人士,也在下天涯山。出于部队天天军训的体力,他俩视上山、下山如儿戏。不想,刚开始,进行不多一点竖直距离,其中一个士兵,脚踝便不慎严重扭伤。我们150班的所有同学,主动帮助这两个士兵下山,整个下山过程中,你扶他拉我拽,原本艰险的下山旅程,又平添了很大的无法述说的困难。大家毫不气馁,发挥团体互助力,终于赶在天完全黑下来之前,顺利下山。
由于,此时已无开往部队的班车了,是150班的同学,用自行车,互相交替着把两位战士,驮回部队驻地的。记得,那晚,我们回到学校已是晚上10点多了。
临近毕业之际,在我们的盛情邀请下,150班同学欢快地畅游了神山水库,又领略了一次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旖旎风景。
壮观的神山水库
神山水库合影
总之,在原平一中150的每一天,是开心的,快乐的,同时,又伴随着艰苦的学习成长历程。
150班全体毕业照
绿茵微信:gabfqpng835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