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南 | 订阅 | +关注         
    首页 >> 日记 >> 观察

    豫南传统插秧

    媒体:原创  作者:图说中国
    专业号:图说中国
    2019/6/17 18:00:08

    豫南传统插秧


    复件 _1080517

     


    复件 _1080530

     


    复件 _1080554

     


    复件 _1080558

     


    复件 _1080559

    吴贤德文/图

    我的老家位于豫东南大别山下固始县,时间过去真快,转眼之间离开老家40多年了,时间过的快,家乡的变化也很大,过去的土坯茅草房变成了今天的小洋楼,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乡村土路变成宽敞的柏油水泥马路,小洋楼、柏油水泥马路、小轿车……城里家庭拥有的,家乡部分家庭也拥有了。

    40多年过去,老家一切都在变化,由于老家地处大别山区,唯有没变的就是传统插秧,说起传统插秧,虽然离开家乡40多年没有下田插秧了,每年插秧季节,我都会返回老家用相机记录下即将消失的豫南传统插秧。

    说起传统插秧,只怕现在90%年轻人都吃不消了,很多年轻人都认为,看着下田插秧的活并不累,其实插秧是一种很累的活,不信大家去体验一下,四脚趴在水里,腰弯的像断了疼,可以肯定的说,干不了一个小时,就吃不消了。

    80年代,我在当时生产队担任民兵排长,每年插秧季节,也是最忙季节,因为插秧季节,也是麦子收割季节,早上,天一亮生产队长吃口哨统一下田插秧,中午十一点半收工,女的回家做饭,男的扛着连枷统到打麦场打麦子,连枷“霹雳吧啦、霹雳吧啦……”,好像一首优美的曲子。

    插秧、收麦子季节虽然太累,但也有开心的时间,每天晚上,为了不耽误第二天下田插秧,全生产队男女劳动力,都会集中一块端着“秧马”(秧马,特制木凳子)到育秧苗田里拔秧,为了活跃拔秧气氛,表嫂总会带头领唱民歌《手扶栏杆口叹十声》等民歌。大家欢声笑语,一天劳累抛到九霄云外。

    民歌也好,秧歌也好,我们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对这些老歌曲并不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村里晚上演电影,那时每到晚上村里演电影,生产队就会放工早,老早就吃完晚饭,端着凳子跑到电影场,那时电影场人山人海场景,永远也找不到了。

    说起插秧,当年全生产队三个插秧能手中除我之外,一个是在生产队当队长的堂哥,一个是我的表哥,那时我们三人一下田没人敢挨着,因为我们三人秧插的又快又直,别人秧插的慢跟不上怕丢人,可惜的是堂哥和表哥已不在人世了。

    每逢插秧季节,最害怕的就是插麦茬田,七、八、九十年代,那时农村收割麦子全靠人工,人工收割麦茬高,牛耕的地层浅,根本掩埋不了麦茬,插秧时稍不小心,手头就被麦茬扎破流血,手肿痛的钻心,直到今天想起来心里还害怕。如今好了,老家大多家庭只种一季稻子,基本不种麦子了。

    每年农历端午节,基本都赶在收割麦子、打麦子和抢插麦茬秧的时候,本来家家户户够忙的了,可老家有个习俗,每逢端午节前,婆婆都要提着油条、咸鸡蛋、鸭蛋到未过门儿媳家去,接到家里过端午节,过完端午节,儿媳家回家时,公公、婆婆打发给儿媳妇一、二千块钱彩礼,这种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前几天回老家时恰遇表姐夫家插秧,谈到每年插秧时,表姐夫一脸无奈的告诉说,村里基本找不到年轻人了,留在家里的都是带孙子(外孙),走不掉的五、六十岁老年人,犁田耕地机械化了,插秧除种田大户采用抛秧等技术外,耕地自己种的仍是人工插秧,每逢插秧季节,人工工资一天开150-200块钱,就哪也不好找,现在种地基本不赚钱。

    家乡插秧何时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家乡农民脱离插秧的苦恼,盼望这一天早早到来。

    复制本文地址给好友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