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南 | 订阅 | +关注         
    首页 >> >> 热点秘闻

    神秘明祖陵

    媒体:盱眙日报  作者:郑 谊
    专业号:颜世铭
    2015/12/1 9:47:07

    明祖陵——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作为龙腾之地,尤为引人。
    走在青砖铺设的御道上,自感荣耀。毕竟物是人非,不然六百年前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岂能是我辈随便往来观赏的?御道旁的墙壁上有明皇法治、清廉的治国方略,更多的是明皇惩治腐败的实招:朱元璋登基不久,就下令设专人每天五更时在樵楼上吹起号角,并高唱“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更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一代明皇,可见一斑。
    “石马兵俑列阵排”。从红门步入神道,两侧的石雕排列阵容蔚为壮观,体型之大,有的个体甚至超过二十余吨,是其他明代帝陵中的个体不可替代的。那气势,宛若君王临朝时,文武排班一样。为首的是两对内侍臣,接着是两对手按宝剑、气宇轩昂的武将和三对手持牙笏的文臣,下面依次是马倌两对,石马一对,拉马侍从一对,华表,玉麒麟……只见那文官头戴乌纱,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脚登朝靴,胡须垂胸,相貌堂堂;武官穿甲戴盔,手按宝剑,双目圆瞪,威风凛凛。走近细看,不仅狮子嘴上、马嘴上的细毛根根可数,而且连马镫上的一扣一环也都清清楚楚。这些精雕细镂的石刻人物、动物,充分显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再往前,是棂星门遗址和正殿遗址。正殿遗址处有石础子历历在目,柱根布满了苔痕,可以想象正殿的宏大规模。眼下,站在这一片空旷中,两旁的苍松翠柏绿意深深,在风中发出“呜呜”的声响,在为祖陵昭示于世而鸣唱。
    直北的大钟背后有一水池,听说就是朱家祖上的衣冠冢地宫了。地宫下的拱门露出一半眉头映在水中,以中间最高,依次排开。在2011年苏北春夏之际干旱中,洪泽湖水位急剧下降,与湖水相连的明祖陵也因水位下降而使地宫露出了拱门,甚至包括拱门前的甬道。呼出了埋在水下三百余年的一口神气,后来从安全及保护古物的长远角度考虑又及时注水,确保“水下千年”的保存原理。水下地宫依靠着一个土丘,谓之万寿山,可见依山傍水是何等的灵秀啊!
    转弯步入右侧的林荫小道,恬静安逸,小桥流水,水网交错,时而有鱼儿在水中激起一圈圈的涟漪,飘舞的落叶中伴有鸟儿在鸣啾。转了几个弯,就上了洪泽湖大堤,这儿是淮河与洪泽湖的交汇处。也是后来开发明祖陵,排除水患,在周围筑起2700余米的防洪大堤。
    大堤上绿树茵茵,植被葳蕤,湖水在周而复始地敲打着堤岸。随行中,有人说坐着快艇在湖水里隐约看到过古城墙的遗址。是的,最清晰发现古城墙遗址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洪泽湖遇到严重的干旱,附近的村民发现了倒在水中的石马、石麒麟,华表,黄色琉璃瓦片等皇陵建筑材料。于1963年向上反映,才引起南京博物馆考古专家的挖掘与整理,后来逐渐完善并对外开放,使明祖陵又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夕阳西下,站在明祖陵的大门前,我整理了一下思绪:我们此刻看到的明祖陵只是一个地面轮廓,它始建于洪武19年(公元1386年)。后来,由于战事“决黄河,阻金兵”的策略,造成黄河夺淮,使得清朝康熙19年(公元1680),明祖陵地面建筑被洪水吞没,成为全国唯一的水下皇陵。水患使明祖陵销声匿迹于水下三百余年,但水又是明祖陵文物完好无损的保护屏障。这是否也是祖陵设计者不把它建在山石之上的妙招呢?古迹是不能复制的,何况帝王陵墓的唯一性。我想,真正吸引世人的是那被誉为“龙爪”的风水和地下玄宫的神秘,以及那埋藏完好的珍宝……

    复制本文地址给好友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