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1958年7月6日--),男,汉族,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二级教授,森林培育研究所所长,国家森林培育学教学团队负责人,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林业局黄土高原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中国林学会理事、森林培育分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林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2000年起,享受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
主要从事森林培育的研究与教学。主讲本科生 “林学学科导论”,硕士研究生“森林立地学”、“森林培育学专题”和博士研究生“高级森林培育学专题”等课程。近5年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共60余篇,主持的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3项。曾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5件。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
一、个人简历
1978年-1982年,西北林学院,林学本科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5年-1988年,留学奥地利,维也纳农业大学,森林生态研究所,获农学博士学位。
1982年-1991年,西北林学院,林学系,副教授。
1991年-1998年,西北林学院,林学系,教授。
199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
二、研究领域及成果
1. 苗木快速繁殖理论与技术
在研项目
● 2011年-2013年,国家级林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优良植物快速繁育技术示范与推广”。
研究积累与成果
● 1991年-1993年,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毛白杨菌根生态学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研究成果获1997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1994年-1996年,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毛白杨外生菌根与VA菌根关系的研究”。
● 1997年-1999年,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菌根混合接种对毛白杨抗性的影响”。
● 2001年-2004年,主持完成了陕西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林木种苗工厂化组织培养生产技术研究”(2001K01-G7-01)。
● 2008年-2010年,主持完成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优良植物材料规模化快繁技术与示范(2008GB23600466)。
● 2010年-2012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四倍体刺槐生根调控机理研究”(30972352)。
2.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
在研项目
● 2012年-2016年,主持“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黄土高原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D22B0302)。
● 2012年-2016年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林木细根对氮素的吸收动态以及NP转运蛋白基因表达”(2012CB416902)。
研究积累与成果
● 1982年-1984年,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渭北刺槐林立地指数及二元材积表的编制”研究,其成果获林业部1991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期,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农村生物能源的调查研究,设计和提出了农村能源调查方法。该方法及其在陕西省的应用成果获林业部1987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西北五省(区)的农村能源区划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 1991年-1995年,主持完成国家“八五”重点攻关课题四级课题,“油松混交林种间关系及营造技术的研究”(85-008-01-04-3)。获1999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96年-2000年,主持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子专题,“荒坡地生产力评价及其开发的研究”(96-004-05-07-3)。获2003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4年-2004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高原人工植被根系分布特征及其水分生态环境效应”。
● 2006年-2010年,主持完成了“十一五”科技部科技支撑专项,“黄土高原南部残垣沟壑区水土保持林构建与健康经营技术试验示范”(课题编号2006BAD03A1207)。
● 2007年-2009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高原人工林树种根系分布及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课题编号30671673)。
● 2006年-2010年,主持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黄土高原南部残塬沟壑区水土保持林构建与健康经营技术试验示范”(2006BAD3A1207)。
3. 山杏种质资源与精深加工技术
在研项目
● 2012年-2016年,主持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山杏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及良种选育研究”(A200021101)。
研究积累与成果
● 2004年-2009年,主持完成国家林业局“948”项目,“苦杏仁精油提取技术引进”(2004-4-52)。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件,获批2件。
● 2009年-2011年,主持完成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苦杏仁资源循环加工关键技术中试与示范”(2009GB23600515)。
● 2009年-2012年,主持完成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仁用杏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20090420)。
4. 高等教育研究
在研项目
● 2010年-2015年,主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探索构建农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研究积累与成果
● 2004年-2007年,主持完成“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获2007年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 2005年-2012年,依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和陕西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主持完成“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物学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获2012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联系方式: 办公室电话(传真):(029)87082801
e-mail:zhaozh@nwsuaf.edu.cn
三、近五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序号 | 论文题目 | 期刊名称 | 发表年份 | 卷(期) | 本人名序 |
1 | The importance of slope aspect and stand age on the photosynthetic carbon fixation capacity of forest: a case study with black locust (Robinia pseudoacacia) plantations on the Loess Plateau | 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 | 2011 | 33(2) | 通讯作者 |
2 | 苦杏壳木醋液抑菌活性和化学成分分析 | 农业机械学报 | 2010 | 41(2) | 通讯作者 |
3 | 土壤水分对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细根表面积季节动态的影响 | 植物生态学报 | 2010 | 34(7) | 通讯作者 |
4 | 不同土壤水分下4种沙生灌木的光合响应特性 | 生态学报 | 2010 | 30(15) | 通讯作者 |
5 | 黄土高原刺槐细根生长模型的建立 | 林业科学 | 2010 | 46(4) | 通讯作者 |
6 | 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刺槐表面积的差异 | 林业科学 | 2010 | 46(5) | 通讯作者 |
7 | 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法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2010 | 38(8) | 通讯作者 |
8 | 干旱对4种苗木根尖可溶性蛋白组分和含量的影响 | 西北植物学报 | 2010 | 30(6) | 通讯作者 |
9 | 黄土高原刺槐林西根生长与土壤水分的耦合关系 | 林业科学 | 2010 | 46(12) | 通讯作者 |
10 | 黄土沟坡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数学模型研究 | 林业科学 | 2009 | 45(10) | 第一作者 |
11 | 苦杏仁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研究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2009 | 37(3) | 通讯作者 |
12 | 杏树枝木醋液的制取及其抑菌活性和化学成分分析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2009 | 37(10) | 通讯作者 |
13 | 干旱胁迫下沙生灌木花棒抗氧化保护相应研究 | 西北植物学报 | 2008 | 28(5) | 通讯作者 |
14 | 农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 创新与创业教育 | 2010 | 4 | 第一作者 |
15 | The importance of slope aspect and stand age on the photosynthetic carbon fixation capacity of forest: a case study with black locust (Robinia pseudoacacia) plantations on the Loess Plateau | 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 | 2011 | 33(2) | 通讯作者 |
16 | 苦杏壳木醋液抑菌活性和化学成分分析 | 农业机械学报 | 2011 | 41(2) | 通讯作者 |
17 | 刺槐树冠光合作用的空间异质性 | 生态学报 | 2011 | 30(7) | 通讯作者 |
18 | 黄土高原刺槐林细根生长与土壤水分的耦合关系 | 林业科学 | 2011 | 46(12) | 通讯作者 |
19 | 刺槐光合气体交换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2011 | 39(4) | 通讯作者 |
20 | 扦插时间对四倍体刺槐嫩枝插穗内源激素和氧化酶的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11 | 33(6) | 通讯作者 |
21 | 外源激素对四倍体刺槐硬枝扦插生根及其关联酶活性的影响 | 西北植物学报 | 2011 | 31(1) | 通讯作者 |
22 |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细根生长模型 | 生物数学学报 | 2011 | 25(3) | 通讯作者 |
23 | 干旱对4种苗木根系特征及各部分物质分配的影响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11 | 33(1) | 通讯作者 |
24 | 黄土高原山杏种质资源分类研究 |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1 | 26(1) | 通讯作者 |
25 | 黄土高原不同县域山杏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 2011 | 39(2) | 通讯作者 |
26 | 沙棘人工林衰败对林地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 |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1 | 26(2) | 通讯作者 |
27 | 刺槐根系可溶性蛋白SDS-PAGE分离方法的改进 |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1 | 26(1) | 通讯作者 |
28 | 不同类型沙棘人工林对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 | 土壤通报 | 2011 | 42(3) | 通讯作者 |
29 | 渭北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植物多样性动态 |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1 | 26(12) | 通讯作者 |
30 | Seasonal variation in rooting of the cuttings from Tetraploid Locust in relation to nutrients and endogenous plant hormones of the shoot | Turkish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 2012 | 36:257-266 | 通讯作者 |
31 | EVALUATIONS OF DIFFERENT LEAF AND CANOPY PHOTOSYNTHESIS MODELS: | Pakistan jouranl of botany | 2012 | 44(2) | 通讯作者 |
32 | EFFECTS OF SLOPE ASPECTS AND STAND AGE ON THE PHOTOSYNTHETIC AND | Pakistan jouranl of botany | 2012 | 44(3) | 通讯作者 |
33 | 插壤温度对四倍体刺槐硬枝插条生根过程中生理生化的影响 | 植物生理学报 | 2012 | 47(7) | 通讯作者 |
34 | 四倍体刺槐扦插繁殖技术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12 | 40(10) | 通讯作者 |
35 | 研究型农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中国高等教育 | 2012 | 19 | 第一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