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书的人,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对写作有一定的认识或研究,有关指导写作的文章也是多如牛毛,很方便就可以找到,但是,为什么文章写得好的人总是不多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一下。
这里,应该搞清楚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什么叫写得好;一是什么叫人多。
文章的观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所以读者要是换一个角度,而不是用自己的喜好来观察,观点的对错不应是评判文章好坏的标准。不论文章的观点是对还是错,写作的第一要义,就是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写作如果达到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所思所想,就算写得好了。可惜现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观点的正确与否,还是占很大的比分。这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学习者,或者限制了写作者灵感的发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人们经过各个阶段的学习,从总的趋势来说,人们通过书面表达自己观点,已经不是太难的事情,提笔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已经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可以说,能写文章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写文章已经从特殊阶层的神坛上走了下来,变成老百姓的基本技能。在老百姓写的文章中,不乏看到许多绝妙的文章。但是,人们要达到通过书面语言,清晰明白、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
据调查,绝大多数的人都对用笔头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畏缩心理,这样的写作经历屡见不鲜:有时候有很好的创意,但一提起笔来,往往不知从何处着手,草稿纸撕了一张又一张,半天还是开不了一个头;等到好不容易开了头,写起来又总是词不达意。文章写得好的人,始终总是少数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这里不去谈那些高深的理论,就从我生活中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说起。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位比我年长十几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都很关心照顾我的好朋友老彭。他是文革前的老高中毕业生,身高一米八,经常留个小平头,脸颊消瘦,文质斌斌,讲话引经据典,唐诗宋词倒背如流,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令人羡慕。
他经常谈到他的两大生活目标:一是将“厂花”李娟娟娶到手,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一是在《广西文学》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进而成为一个名扬四海的大文学家。很可惜,我和他在一起工作了十年时间,这两个目标他都没有能实现。原因是:老彭为了一举成名,到山里体验生活,结果出了一次“意外事故”,致使“厂花”居然爱上了一位身高不到1.6米、因面相酷似鹩哥鸟而被工友们冠以“鹩哥”花名的修理工,而他的作品始终都没能被《广西文学》采用的原因则说来话长。
那年,我的老朋友老彭为了写一篇通过一个人们对山上的野猴狂捕滥杀,最后致使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当地绝迹,反映人们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低下的故事,他从工厂仓库里弄到一根直径1CM、壁厚1.2MM,长1.5M的碳钢管,调动他在工厂从木工、车工、翻砂工到皮辊工的人缘关系,自造了一支据他说是“分体设计可拆装结构”、“着弹点分布精准”、“弹药装填专业”的铁砂枪。
试枪那天选在星期天上午,他邀请了连我、李娟娟和鹩哥在一起的十几位好朋友,大家扛着、背着,带上一大箩筐鸡爪鸡翅膀牛肉香肠、几件啤酒和烧烤家什,浩浩荡荡步行来到工厂不远的小河边。
把炭火点起来以后,我们忙着烤东西吃。
老彭在一旁拿出一张上面用毛笔画了几个同心圆的报纸,叫鹩哥把它贴在二十米开外的一间废置不用的破土屋的泥墙上,然后,打开专制的枪袋,动作敏捷熟练地取出枪零件组装起来。大家饶有兴趣地看着老彭。清风徐来,老彭一头黑发随风乱舞,满脸得意。他推了推鼻梁上的墨镜,点燃嘴里斜叼着的香烟,双手果断而敏捷地摆弄着枪械,发出“咔嚓咔嚓”,“噼噼啪啪”一阵清脆的金属零件碰撞声,很有电影里冷血杀手的派头,真是酷毙了!
紧接着,弹药也装填好了,老彭举起枪,瞄准前方,扣动扳机,只听见“砰”的一声枪响,一团白色的烟雾笼罩住大帅哥老彭,对面土墙上的靶子却纹丝不动。
待烟雾散尽,老彭手上只剩下枪托,脸色铁青,兀自站在原处,雕塑般的纹丝不动。
我们大伙跑上前,惊呼“怎么了老彭?”
老彭缓过一口气,说,“刚才忘记上螺拴固定枪管,枪一响后坐力都把它冲飞了!”
可是四周却看不见枪管的影子,八成是飞到河里去了。弄明白情况后,大家不由笑得直不起腰来。
“你们还笑得起来?我都差一点没命了!”老彭悻悻的说,但他不愧是未来的大文学家,三句不离本行,“不过,又得到了一次很好的生活体验,值得!”
文学家总归是文学家,老彭脑子经过短暂的短路,很快又接通发出了火花,获得了灵感,开始在大家面前发挥起丰富的想象力。他用一根树枝在沙子上画了几个函数公式,代入枪管的角度、持枪者的距离、后坐力的力矩等几个常数,唾沫横飞地对枪管反弹的“着地点”进行一番“弹道分析推演”,认定枪管掉落的地方就在小河边一个臭气熏天的“牛练塘”里,然后脱掉裤子下去把枪管打捞上来。
总之,经过一番折腾,老彭的枪试验成功了。吃着烧得黄油“孜孜”响的鸡拔腿,趁着浓浓的酒兴,老彭摇头晃脑唱道:
“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一条~没有枪管的枪。到河边摸出~了,一根铁管~,插在~枪托上就开~了~枪......”
老彭回到宿舍,立即写了一篇散文《试枪》。我、娟娟和鹩哥是第一批读者,认为写得很不错。第二天星期一,老彭便拿到厂里盖了公章(那时投稿都要盖单位公章),寄到《广西文学》编辑部去了。
没过多久稿子就被退了回来,上面有一行钢笔字“谢谢您的来稿,此稿不拟采用,望继续来稿”。
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下次再想办法。”
老彭却欣喜若狂,“呵呵,你还看不出?这哪里是失败啊?”他眉飞色舞地说,“你知道吗?退稿有几种退法,不同程度反映了稿件的水平。一般水平低的不退稿;退稿无批语,说明有修改价值;退稿有批语,说明写得不错,有一定水平;望继续来稿,说明报社很欣赏......”
他精辟入微的分析一时间使这篇稿件名声大噪,成为我们这个圈子的“名著”。大家争相传看,啧啧称奇,他订的《广西文学》却无被弃之一旁,无人问津。李娟娟到老彭宿舍“开小灶”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