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南 | 订阅 | +关注         
    首页 >> 人物 >> 专家

    王得祥 - 研究方向(森林生态系统)

    媒体:原创  作者:种苗信息
    专业号:种苗信息
    2015/5/4 9:45:24

     

    [个人简介]
        王得祥,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主要从事生态学、森林火灾与管理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任中国林学会森林防火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中国消防协会森林消防协会第四届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种苗协会理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教学科研工作]
    (一)教学工作
        承担  “森林经营”、 “森林火灾与管理”、 “城市园林植物生态”、“环境保护学”等课程的教学及实验实习任务。承担硕士研究生“应用生态学”、“高级森林生态学”、“生态学进展”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参编面向21世纪教材《森林火灾与管理》;副主编教材《GIS与GPS导论》。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4名。
    (二)科研工作
        近年来,主持完成农业部“饲料灌木型滨藜种质资源及栽培技术引进”项目(2003-Z99);主持完成陕西省自然科学项目“陕北黄土丘陵区节水树种选择研究”(2001—SM-09);目前,主持(1)国家林业局“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近自然重构技术体系引进”,国家自然基金(合作项目)“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演替与水土流失相互作用的机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碳汇计量技术”,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陕西宁夏省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位观测与评估技术”、“秦岭山地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维护与经营技术研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秦巴山区生态群落与生物种质资源调查—秦岭山地植物生态群落结构特征调查研究”等科研项目6项(见表)。

        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植物群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森林健康经营等方向的研究。

    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副主编撰写研究成果专著2部。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项;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项;梁希林业科学三等奖一项。
        第二负责人完成的科技部重点项目“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牧及调整农业结构战略研究” (K2000-05-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可行性基础研究”(30170539)于2004.12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鉴定委员会鉴定,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第二负责人完成的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质量评价体系研究”(2002- N-04),于2007.1月通过青海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主要论著]
        1.杨改河,王得祥等著.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2.杨改河,张小燕,王得祥等.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  
        3. 王得祥等.水分逸初率应用于树种燃烧性评价的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11
        4. 王得祥,陈海滨,刘建军,李正飞. 秦岭华山松种群分布格局及动态研究.西北植物学报,1998,18(4):622~628
        5. 王得祥等.秦岭林区主要乔木树种抗火性能综合评价.西北林学院学报,1998.11
        6. 王得祥等.乔山林区5.5特大火灾特点及对植被恢复的影响.陕西林业科技,1998.5
        7. 王得祥等.火地塘林场森林防火规划研究.森林防火,1998.3
        8. 王得祥等.可燃性气体逸出百分率在树种抗火性评价中的应用.西南林学院学报,1999.5
        9.王得祥,刘建军,陈海滨. 秦岭林区华山松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1999,14(1):56~61
        10.王得祥,雷瑞德,尚廉斌,刘雪琴. 秦岭林区主要乔、灌木能量背景值测定分析.西北林学院学报,1999,14(1):40~43
        11.王得祥等.秦岭火地塘林区四种林分地被物林火蔓延特性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16(1):44~47
        12. 王得祥,刘建军等.四种城区绿化树种生理特性比较研究.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2,17(3):5~7
        13.王得祥 ,杨改河.西北地区林草植被及生态环境建设策略.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2
        14.王得祥等.秦岭华山松群落能量环境及光能利用率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4):5~9
        15.王得祥等.浅析我国的森林防火教育.森林防火,2003,(1)13~14
        16.刘建军, 王得祥等.秦岭天然油松、锐齿栎林地土壤呼吸与CO2释放 .林业科学,2003,39(2):8~13
       17.王得祥,李轶冰,杨改河.江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现状及进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18.王得祥等.江河源区域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19. 王得祥等. 秦岭山地华山松群落学特征研究. 应用生态学学报,2004,(3):1~5
        20.王得祥,康博文等. 陕北黄土丘陵区主要成林树种耗水量研究.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1~4
        21. 尙廉斌,王得祥,刘建军,曹支敏等. 太白山北坡五种林分凋落叶分解状况初步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1~6
        22.刘淑明,王得祥等.不同地面覆盖对花椒冠层光能分布的影响.干旱区农业研究.2005,23(6):124~127
        23.侯琳,雷瑞德,王得祥等.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土壤通报, 2006,37(3): 589~594
        24.余鸽,王得祥,陈书军等.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辐射平衡特征研究 [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22(3): 26-29.
        25.王玉超,王得祥等.盐胁迫对木本滨藜植物细胞膜透性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干旱区农业研究,2007,25(4):223-229
        26.彭少兵,王得祥等用正交设计优化四翅滨藜的育苗方法.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22(2):85-87
        27.彭少兵,王得祥.等组培快繁四翅滨藜影响因素的研究.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7,24(3):377-381
        28.侯琳,雷瑞德,王得祥等. 秦岭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间草本层碳密度.草地学报, 2008, 16(3): 262~266
        29.侯琳,雷瑞德,王得祥等. 秦岭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土壤有机碳的特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6(8):156-159
        30.刘志超,杨改河,杜英,冯永忠,王得祥. 退耕还林(草)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民经济生活的影响的分析——以安塞县为例. 水土保持研究, 2008,15(1) :169-175
        31.徐丽萍,杨改河,姜艳,王得祥. 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小气候生态效应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22( 1):163-167
        32.张笑培,杨改河,王得祥等.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6(5):149-154
        33.何帆,王得祥,雷瑞德等.秦岭林区主要树种叶片凋落物性质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4):30-33
        34.彭舜磊,王得祥,赵辉等.我国人工林现状与近自然经营途径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2): 184~188
        35.彭舜磊,王得祥.火地塘林区铁杉生长规律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4):83-88
        36.杨涛,王得祥,刘亚娟等.黄土丘陵沟壑区三种不同植被土壤水分动态及蒸散耗水规律研究.水土保持研究, 2008,15(6):81-84
        37.马明,王得祥等.秦岭天然华山松林碳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动态变化.林业资源管理,2008,5:75-78
        38.魏国良,王得祥等.青海北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综合评价.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5): 209-212
        39.何 帆,王得祥.秦岭火地塘林区4种主要树种凋落叶分解动态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2009,(6)181-186
        40.孙 颖,王得祥.宁夏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2009,(12)91-97
        41.杨 涛,王得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动态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10-15
        42.蔺雨阳,王得祥.秦岭中段天然油松林生态种对和功能群划分.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37(11)46-51 5
        43.蔺雨阳,王得祥.秦岭西段天然油松种群的数量特征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9,16(4)180-185
        44.王得祥.秦岭山地天然油松林群落结构特征和数量分类研究.西北植物学报, 2009 ,29 (5) :0867 - 0873
        45.朱德兰,王得祥.黄土丘陵沟壑区三种不同植被土壤水分动态及蒸散耗水规律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9,16(1) :8 – 12
        46.彭舜磊,王得祥.秦岭火地塘林区华山松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群落学特征比较 .西北植物学报,2009(12)
        47.马明,王得祥/秦岭火地塘林区天然油松林碳素空间分布规律/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3):114-118
        48侯琳,王得祥.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群落乔木层的碳密度.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37(1)


    [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
        2006年3月,在河南省济源市与中国林科院交流碳汇观测设施建设情况;
        2007年4月,在北京参加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学术研讨会;
        2006年7月、2007年9月,与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林业与资源管理学院 Reinhard Mosandl教授为组长的德国学术访问团进行了为期8天的学术交流,Mosandl教授作了题为“德国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与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学术报告。双方就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近自然重构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与Mosandl教授一行在秦岭火地塘试验示范区进行现场考察。
        2007年5月11日~15日,与国际林联副主席、国际著名林业可持续经营专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Dr.John Innes教授交流。Dr.John Innes教授作了“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and Forest certification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Forestry”(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动态、森林认证体系及其对中国林业的影响)”的学术报告。并到秦岭火地塘教学试验林场进行参观考察,就可持续经营技术方面进行了交流。
        2008年2月—3月,作为国家林业局系统专家,负责完成对宁夏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计算和评估,为我国林业发展对减少CO2排放量问题的阐述提供了依据。
        2008年10月,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Reinhard Mosandl教授等三人在西安就双方共同申请德国Robert Bosch Foundation项目开展充分讨论,申请项目已获德方批准。
        2008年10月,邀请加拿大首席科学家 (Canada Research Chair)-联邦政府荣誉职位, 魁北克大学终身教授和McGill大学兼职教授及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中心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彭长辉来校访问,就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合作研究等方面达成意向。
        2008年7月,完成对甘肃小陇山森林生态站的考察、调研和初步筹建工作。
        2009年6月,完成国家林业局指定的宁夏贺兰山、云南等3个森林生态站的现场考察、论证。
        2009年10月完成对德国人工林经营试验设计的考察工作;2009年10月、2010年3月,完成对火地塘、宁东林业局人工落叶松的调研和实验方案的准备工作。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712100  陕西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电子信箱 (Email): Wangdx66@126.comWangdx66@nwsuaf.edu.cn
    电话:02987080202(fax)

    复制本文地址给好友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