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我们盱眙人喜好“望呆”是出了名的。小时候,我住的那个村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尖子望一眼,呆子看到晚”。就是说聪明机灵的人,经常走南闯北,见过的世面多,只要他瞧一下,就能抵老实巴交的人止足围观好长时间。
其实,这是“老皇历”。多少年过去了,这里的人们还“望呆”吗?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似乎发现了更能说明变化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盱眙人的眼神变了。
发现我们盱眙人的眼神变了,还得从看汽车说起。看汽车,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之前盱眙农民的一大乐趣。记得我的老家那个村就是如此。我们村有一条土公路横穿东西,一天之中难得有几辆车来往。在“大集体里”干活的农民,只要听到汽车马达声就全体直起腰,手撑锄把,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公路,那眼神不亚于一场一年才看一次的电影。汽车在公路上出现,农民们的眼睛开始发亮,发亮的眼睛一直送汽车消失在远方的雾霭之中。汽车看不见了,人们的神情却没有恢复暗淡,他们以这车为中心展开了议论,从车的外形到推测此车装的货物;从轮子的大小到车篷扎没扎牢;从驾驶员的收入到他和搭车客之间的关系……现在,这种看车取乐的状况在农村已荡然无存。我问一位过去的“看车积极分子”,他说:“那是哪年的事,谁还稀罕那东西!现在这条公路已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水泥马路,各种各样的车多得要命。运输车、大客车、小轿车,嘀嘀达达,轰轰隆隆,川流不息,来来往往,闹得人心烦。有些农民自己早就有车。”
从新中国成立到90年代末,盱眙县城只有一条街,5公里多长。每天晚饭后,街道两旁的居民就搬条板凳坐在门口,或闲聊或观赏行人。只要有一个外地人在街上走过,立刻就会被人看出,于是众目齐射,直到外地人没了踪影,于是乎人们又围绕这个外来人的相貌、衣着、身份、高矮以及他(她)和当地谁家沾亲带故等等,展开兴致勃勃的大讨论,这似乎已成为县城居民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现在呢?盱眙县城变大了、变美了、变干净了,盱眙人的眼界也开阔了许多。一天晚上,我骑着自行车从盱眙的老街转到新街,几十里闲逛观察,许多年前坐在街道两旁闲聊的人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卤菜摊、大排档,各种食品美不胜收,个体服装摊、烟酒摊让人目不暇接,超市、夜市鳞次栉比,宾馆、酒店占了整个盱眙城。
而更加令人吃惊的是,自2001年到2015年,盱眙县连续举办龙虾节,盱眙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扩大,盱眙人的目光也更开放了。尤其是从2008年升格为“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后,勤劳智慧的盱眙人,采取了“多地联办、多国联动”策略,不仅把“龙虾节”办到了北京、上海、南京、宁波和深圳,还办到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瑞典等西方国家。海内外好评如潮,先后赢得了国际国内30多项殊荣,还被国际节庆组织评为与德国慕尼黑啤酒节、西班牙斗牛节等国际著名节庆相媲美的世界性节庆。现在的“盱眙十三香龙虾”已成为风靡九州的美味佳肴和特色大餐、营养大餐。真是小龙虾“走”进了大世界,“登”上了大舞台。由于盱眙以“办节为媒、推介为主、招商为实、发展为本”的战略举措得到了有效落实,进而加快了招商引资的进程。近十多年来,有数百个工业项目落户盱眙工业园区,总引资额超过了数百亿元。同时,也引来了一大批国内外客商携家带眷落户盱眙本土。现在当你漫步盱眙城,不时听到南腔北调,从说话人的口音中可以分辨出港台的、东北的、浙江的、安徽的、山东的、四川的……不经意间,还可以见到不少高鼻梁、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友人在大街上溜达,有马来西亚的、新加坡的、澳大利亚的、新西兰的,还有瑞典的、日本的、韩国的……有的是来投资项目的,有的是来旅游观光的,还有的是来品尝“十三香”小龙虾的。今天的盱眙人再也不对外地人射出惊奇的目光了。一位朋友说:“就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从街上过,也没人大惊小怪了。”
要说我们盱眙人眼神中增添了什么,那就是——幸福、自豪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