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和人居环境“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盛行,城市绿化建设的规模更大、要求更高,绿化苗木产业化的发展更快、市场更热。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给近期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健的市场活力,大力拉动绿化苗木的生产和销售。大投资带来的市场热、生产热,持续几年的高速发展,静观若干先一哄而上、再一落而下的历史教训,冷静的理性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一、 绿化苗木产业化的发展态势
1.绿化苗木销量的不断攀升,一批以绿化主流城市为中心的苗木生产基地浮出水面,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江苏是我国主要花木生产基地之一,2011年花木种植面积达187.2万亩,同比增长7.8%,规模居全国第一。以“花木之乡”为例,常州依靠长期市场和季节市场两条腿走路的思维优势,夏溪苗木交易市场的建立更使其国家级苗木集散地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宿迁沭阳县苗木生产面积已达40万亩,扬州江都市苗木生产面积也已达20万亩。闻名全国的雪松之乡南京市浦口汤泉镇,全镇3万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苗木,还在邻近乡镇发展了5万亩基地;南通如皋顾庄村家家产花木、户户造盆景,拥有各类花卉苗木2380多万株,各式盆景120多万盆。但相较于“快速发展”模式典型的浙江,无论是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的产品结构等创新发展程度,还是田间管理和土地利用率等经济指标体现,江苏苗木产业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2.专家预测,21世纪的绿化苗木生产将形成“两头延伸,三向主攻”的局面。 “两头延伸”为:以苗木生产基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区的生产延伸,以大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的消费延伸。上海市近年来在城镇环境绿化建设中的大手笔投入,引发了长三角资源的优势嫁接;特别是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一个以上海为中心、辐射江、浙苗木基地的长三角苗木发展格局日渐清晰。 “三向主攻”为:能体现春景秋色的彩叶和花果树种方向,能覆盖地面的观赏植被方向,以及能满足特定环境种植的特性植物方向。如:耐阴地被树种能迅速实现“黄土不露天”的效果,市场空间不可限量。 金边扶芳藤、银边紫藤、西番莲、油麻藤等优良藤本新品种,大多具有适应性强、栽培区域广、抗病虫能力强的特点,部分品种开花早、花期长、花色艳丽,专家预测在今后8至10年内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二、 绿化苗木市场的需求变化
1.园林绿化工程市场追求立竿见影的景观效果,大规格苗木抢手。 随着绿化工程市场的发育逐步完善和甲方的投资理念逐步成熟,“花合适的钱,干漂亮的事”已成为选择良策。绿化工程对苗木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大规格的容器苗或假植苗倍受市场欢迎,售价普遍比同等规格的地栽苗高出70%-80%;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中的小区绿化,对胸径10-12厘米以上的全冠苗情有独钟。因此,尽管小苗价格不断下降,但是大规格苗木一直处于紧缺状态,其销售价格也在逐年攀升,如桂花、玉兰等大规格苗木的平均每亩销价达万元,且呈持续上升势态,苗木市场仍然十分红火。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使用比例将越来越大;抗病虫害、无污染的树种,将吸引更多人的目光。由于各地自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严禁随意采挖植物资源出境,特别是成型大树的来源严重受制;而大规格苗木的培育需要一定的生产周期,故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不失为苗木市场“抢手货”的地位。
2.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生态性的设计理念升华,新、特绿化苗木成为市场新宠。绿地设计的整体水平提高,各个城市都在寻求独具特色的景观风格;生态景观的认识理念升华,苗木消费结构正在向新特树种调整,常规苗木一统天下的格局正被逐步打破,彩叶、芳香、观果、蜜源、抗水湿、耐盐碱和常绿阔叶等七大类绿化苗木迅速走俏市场。生物多样性的设计理念,对绿化苗木品种的需求也日益丰富:布迪椰子、华盛顿棕等棕榈科树种和北美枫香、紫叶加拿大紫荆、荷兰黄枫、太阳李、矮紫薇、矮紫樱等优良景观树种在城市绿化工程中的用量不断增加,成为迅速窜红的明星园林树种。生态保健型绿地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使得山茱萸、红豆杉等绿化效果和保健功能共存的优良树种,一方面“观形、赏势、阅色、闻香”能给人们带来精神感官的享受,另一方面,其挥发气体或生成物还有保健、养生、御病的多重功效,具有极大的市场开发应用前景。
三、绿化苗木产业化发展的前景与对策
1.“控制规模、调整品种”,解决结构性过剩的问题。近年来,不少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大抓快上苗木,生产面积猛增、价格大幅下滑,苗木生产结构性过剩的危机出;尤其是小苗价格的下滑坐上了过山车,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红叶石楠,小苗价格已降到了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左右。因面积快速扩张、部分低挡产品出现供过于求的教训提醒我们,绿化苗木产业具有大量农产品市场运行的特点,同样是高风险的行业,生产者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先找市场、再找产品,避免盲目规模扩张,降低经营风险。未来苗木产业的发展是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必须通过行业协会加强组织化程度,走联合发展之路,搞规模化生产。因此,各级政府、相关协会在引导农民从事苗木生产的同时,要注意及时收集、提供有关信息,同时在技术方面给予苗农更多的帮助与扶持;苗农从事苗木生产一定要慎重,万不可盲目跟风,生产上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2.“提高技术、改变模式”,增大绿化苗木产品的附加值。随着国家和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大,滥挖大树的行径受到有效的遏制,真正有发展潜力的是大规格苗木培育,提高生产栽培技术、改变生产栽培模式,增大绿化苗木产品的附加值。如以本地适应性强的大树作砧木开展“大树嫁接换彩”工程,让原本需要多年才能成材的彩叶树种“快速”长大,短期内即可用于绿化工程。近年来,苗木主产区的企业经营思路更加清晰、市场走向细分,专注于种苗生产、大规格苗木生产或某个品种专业化的企业数量亦增多,市场渠道和销售形式日趋多元化。
大苗培育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采用容器栽植技术,可以实现带冠移栽、立地成景的快捷效果,这在国外已是相当成熟的应用技术,在国内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也已显示出这种发展趋势。即便是在小苗培育过程中,也可以收到集约栽培、减低成本、提高移栽成活率的多重功效,在绿化苗木产业化的进程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3.“关注设计、实现互动”,绿化苗木产业与景观设计专业同步发展。城市绿地建设已纳入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范畴,生态园林化、景观化的实现都离不开绿化苗木的生产与栽培,加强园林苗圃与景观设计师之间的沟通、合作,将有助于双方事业的进步、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决定“苗木消费取向”的主要科技人群是景观设计师,项目进入方案阶段时苗木品种就已经选定,进入设计初步阶段则决定苗木的具体数量、规格和产地。
因此,苗木生产者应在项目前期就与景观设计师接触,并提供较为详实的产品资料;在项目论证阶段,必须密切关注项目进展情况,经常与景观设计师保持联系,提供相应的苗木信息。品种的缺乏既局限了景观设计师的水平,又影响了景观质量的体现;因此,很多景观设计师都希望与各地的苗木生产者和苗木协会加强联系与合作,通过密切的互动关系为我国景观行业作出贡献。
4.“内引外联、走向国际”,充分发挥我国绿化苗木资源大国的优势,竞争出口。中国园林植物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我国共有8000多种林木物种,其中乔木2000多种、灌木6000多种,即便是欧洲一些园艺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也要逊色很多;近期国内引种栽培的国外树种,其原产地很多都在中国,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发展绿化苗木产业的巨大优势。
苗木选育比的是品种资源,中国虽然优势明显,但要想顺利进入国际市场,还必须注意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出口的苗木种类应与不同国家的审美情趣相吻合,如高杆嫁接的红枫在国内市场受欢迎,而欧洲一些国家则偏爱矮杆嫁接的,这就要按买方的欣赏习惯组织生产。其次要加大具有观赏价值或我国特有种的驯化、培育工作,如金叶水杉等孑遗种质资源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能力。第三要注意改变苗木生产的栽培方式,如很多国家规定进口苗木不得携带土壤,生产上就必须变传统的有土栽培为采用基质的无土栽培;在植物检疫上,美国、欧盟和日本也有不同的标准,绿化苗木出口企业对此必须加以认真研究,不可掉以轻心。
何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