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河墩,位于民勤县夹河镇国栋村东南方向。是一座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长城烽燧,向东与桦柴墩、刺荆墩相望,向南与野鸽子墩、鸳鸯池墩呼应,静立在苏武山脚下。
据传附近有一条已经干涸了的河,名为黑河,干河墩因此得名。夹河这个名字就是指位于外河与这条已经干涸掉的黑河夹缝中间的地方。外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偶尔还有河水流淌,而干河墩旁边的这条黑河不知道干涸了多少年了。
干河墩,是本地对古长城烽火台的统称。不知是先有河水干涸还是先有烽火台?干河墩的名字,还是一代代人传了下来。据村里的老人说,在上世纪50年代,一场大风后,干河墩的下面露出来一具干瘪的尸体,上面有完整的铠甲,是一位不知名姓的战死的将军。一个村民在此地牧羊,发现了将军的尸体,进而看到将军的手腕上还有一副金镯子。
传说不是很久远,却也有点难以考证了。就如那金戈铁马和鼓角争鸣,都淹没在时间的河流里而杳无踪迹。数百年后,矗立在后人眼前的也只剩下一堆残破不堪的黄土。最近这十年,黄沙向前移动了百米左右,沙丘从干河墩的西边移动到了东面,早些年依稀可见的留在地面上的兵营外墙痕迹,也已经被黄沙彻底掩埋。
或许是身处极度缺水的沙漠里,我始终认为有水的地方就是好地方,要不怎么会说是“风水宝地”呢?干河墩的西边就是外河,曾经也是民勤境内城以东乡村的命脉,沿着河道两岸,分布有上万亩的胡杨林,到了今天依然是这里最好看的风景。不远处的数万亩良田,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干河墩的南面,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官苏武同志被匈奴人劳改牧羊的地方——苏武山,老早的时候山上有树有庙,山下有泉有河,独具灵气。
今年的雨水有点多,上游的水库也感到不安全了,就把水放到了民勤。红崖山水库也存不住这么多水,就继续向下流泻。秋季的庄稼地里不需要灌溉,只好放到村庄远处的荒滩沙丘间,尤其在原来的老河道,天生淌水的地方,顺流而下,丝毫不费力气。
干河墩旁边的干河,又不知道多少年后,终于见到了水波,虽然只是临时的、偶然的。从外河东岸的村庄蒿子滩东边开始,翡翠绿的梭梭林逐年蔓延,一直种到了干河墩的脚下,这一次也被河水浸泡了一些时日。干河墩周围的沙丘上也被稻草秸秆做成的方格覆盖了,方格的中间栽植了梭梭。假以时日,这里的流沙终会慢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