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蜥蜴,我们当地人叫蛇鼠子,是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最常见的动物之一,具有一系列适于荒漠、半荒漠及草原生活的形态特征,其背部大多呈现黄褐色或灰褐色并饰有深色斑纹,与沙地背景协调一致,起着有效的隐蔽保护作用;腹面洁白或黄白色。头形似蟾,故又有蟾头蜥之称,鼻孔位于吻前或两侧;颅背后部有圆珠状的半透明顶眼;眼周的上、下睫鳞外缘尖出呈锯齿形;鼓膜隐于皮下或消失;口大,两颌长有端生齿,并有初步分化的雏型;鼻孔内所具有的活动性皮瓣及上、下睫鳞在闭眼时能紧密合拢。均可用于防止刮风时沙砾灌人鼻、眼。颈部有明显的喉褶。蜥体背腹扁平,分别被以细圆鳞和覆瓦状排列的菱状鳞;四肢发展平衡,避敌或追逐异性时能抬高身躯急速奔驰,爪尖锐利,宜于挖掘穴居;指、趾两侧常饰有发达的栉缘。是趾下鳞变形的适应结构,可借此增大与地表的接触面积,以免跑动时陷足沙内。尾是维持蜥体平衡和控制运动方向的器官,受挤、压、拉等外力作用时不会发生"身残"断尾现象,尾的长度因蜥种的生态类型不同而异,也与其活范围及强度有关。在运动过程中停歇时,有甩尾到背部上下卷绕的习性,似有可能以此向同类展示不同尾色的性别标志。不需饮水,可直接从捕食的大量蚁类和昆虫中获得生理所需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