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徽省,一名六岁儿童因在车上睡着,到达目的地后被父亲的朋友留在车内睡觉。且为防止其乱跑,大人将车门上锁,两小时后孩子被发现时已无生命体征。2018年上半年,儿童意外伤亡事件层出不穷,让人扼腕。每年都会出现这样的新闻,为何父母仍能如此“心大”将自己的孩子单独锁在车内呢?
究其原因,与家长们的“侥幸”心理逃不开关系。看过无数个案例,总有家长们认为自己的运气不会那么背,孩子的体质也没那么差,理所当然地认为悲剧不会发生在自家人身上。殊不知,把孩子单独留在车内,就相当于把孩子扔在了火炉中。
有记者曾在采访时做了一个实验,发现,若当天某地最高温度为36℃,那么,在阳光下,车内温度在十分钟内可上升到47℃。研究发现:35℃+日照15分钟=封闭车厢65℃。也就是说,在高温天气下,成人在车内待半个小时也会有生命危险,更不必说体质较弱、发育尚未健全的孩子了。
在中国,未成年人监护一直被认为是“家事”而非“国事”,对于家庭内部一些造成“严重后果”的伤害事件,法律仍呈现出较为宽容的态度。
“把孩子单独留在车里的父母,只是一时疏忽大意,并非有意伤害孩子,更何况孩子发生悲剧,最伤心的当然莫过于父母,他们已经遭受了巨大打击和痛苦,陷入无限追悔与自责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父母很容易被舆论、社会,甚至政府纳入“受害方”加以同情和慰问,几乎没有舆论和执法部门去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
做父母的如此安全,且抱有“我们不可能那么倒霉”的侥幸心理,孩子们难免遭殃。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1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7%的受访者身边发生过因家长疏忽造成的儿童安全事故。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悲剧发生后还去责难父母,甚至主张把他们送上法庭,无疑是一种在伤口上撒盐的“不道德”行为,但还是必须撒盐。毕竟能真正照看好孩子的,首先是父母,甚至只能是父母。
养成下车后查看后座的习惯、不要贴过暗的窗膜、把随身物品放在后座……不要再侥幸了。
(作者:白雯琪,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