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我市创森工作的提升之年。一年来,武陟县始终以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大力实施以“一带三网两基地、两景五园多村镇”为总体布局的林业生态网络建设,在全县重点建设了“生态续建”“苗木基地”“高速公路省道绿化”“创森迎检”“美丽乡村”等五大林业生态工程,全面覆盖了创森工作所涉及的点、线、面。
2015年,该县共完成造林19600亩,占市定目标任务16530亩的118.6%。其中郑焦晋、郑云两条高速公路完成绿化任务2186亩,占市定目标任务1469亩的148.8%。
高标准谋划创森工作
按照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武陟县将造林绿化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打造“生态武陟”的一项重点工程全力推进,通过精选优良品种、严控苗木质量、统一种植标准等措施,组织技术人员分片包乡,对栽植的全过程进行全程指导,确保各项工程按规划实施,按标准建设。
为了切实落实管护责任,该县在林木栽植的同时及时落实林权,将管护责任落实到户、到人,并要求乡镇、办事处安排专人对重点路段、重点部位林木进行管护,及时进行浇水、涂白,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保证苗木成活率和保有率。 该县针对全县林业生态网络建设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建立详细的工作台账,对每项重点工作的具体任务、路段、树种、种植标准、完成时限、责任人进行明确,实行精细化管理。同时,该县制定出台了林业生态网络建设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奖惩办法,将该项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进行考核,对进度快、效果好的乡镇及时予以通报表扬,对进度慢、效果差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和责任追究,以此激发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高速公路绿化成效显著
武陟县高速公路网络密集,辖区内郑焦晋、郑云两条高速公路总长55.1公里,造林面积占全市高速公路植树总任务的74.7%;沿线共涉及7个乡镇、街道和30个行政村。
该县将推进土地流转作为产业化转型的突破口,先期支付给各个乡镇专项资金547.29万元,并由乡镇支付给农民赔青款等142.5万元,将涉及造林的土地全部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在上级部门造林补助的基础上,出台了每亩地再补助500元的优惠政策,按照“谁造林、谁所有,谁投入、谁收益”的原则,将土地全部流转给苗木种植大户,深入发展林业产业,提高造林的效率和质量。把环境美化和林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农民致富的双赢。
按照景观与产业相结合的思路,该县在高速公路两侧25米的范围内,根据地理条件规划种植了株行距为3米×2米的女贞、白蜡、柳树、杨树等树种;在25米到100米的范围内,规划了林业产业基地,苗木的种类、密度等,在整齐划一的基础上,由种植大户自行决定。
在该县嘉应观乡,该乡党委、政府将该政策耐心地向沿途村民讲解后,仅用20天时间,就完成了1725亩高速公路沿线的土地流转和绿化造林任务。“农民种树致富,政府出钱补贴,既实现了环境美化,又让农民增加了收入,真是一举两得呀!”该县的尝试得到了群众的一致支持。
全面推进苗木基地建设
为了进一步扩大创森工作成果,该县以谢旗营镇苗木花卉基地为中心,在全县大力发展以大叶女贞、白蜡、国槐、金丝柳等为主的绿化苗木和以苹果、石榴、柿子为主的果树苗木。同时,积极引进栾树、楸树、法桐、西府海棠、白皮松、罗汉松、红豆杉等绿化新品种和培育玫瑰、树桩月季和牡丹等花卉新品种,逐步填补该县苗木花卉新品种空白。目前,该县已在嘉应观乡、圪垱店乡、谢旗营镇、龙源镇建成了规模化的苗圃种植基地。
据悉,该县截至目前苗木种植面积已达到4.1万亩,占全市苗木种植面积的比例达90%,成为武陟县一张亮丽的新名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如今走在武陟,无论是驱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还是漫步在沁河、黄河大堤上,树成行、林相连的景象都随处可见,形成了该县独有的特色生态景观带,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