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平(右)与同事商量抢修方案
“抢修地点受地理环境限制,大型机械派不上用场,高压电杆怎么立?”
“现场安全措施要怎么做才能全面?”
……在支援抢修的路上,一系列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但他总是有办法高效解决。入职20年来,他参加过不下20次较大的抗灾复电战斗,7次外出支援抢修,多年的抢修经验,也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再棘手的抢修工作,只要他在场,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他叫曾庆平,是武平供电公司支援厦门抗台抢险保供电抢修队队长。9月15日凌晨,超强台风“莫兰蒂”在厦门登陆,在此之前,曾庆平和同事就已集结队伍和物资准备抗台抢险工作,9月16日早上七点四十分,曾庆平就接到了一个小时内集结队伍,驰援厦门供电抢修的任务。他立即组织人员,在短短一个小时内,集结24名突击队员和4辆抢修车、一辆吊车及各类抢修材料、器具和物资,出发前往300多公里外的厦门市。
到达厦门杏林已经是下午2点多,为了能够尽快摸清电网受灾情况,曾庆平立即参与了当地供电部门的抢修部署会,又组织抢修队立即进入备战状态。并召开紧急会议,联系抢修区域,勘察受损线路,准备抢修物资和材料……为第二天的抢修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在海沧区鳌冠村10千伏朝阳线20#至24#杆,线路和电杆被台风吹得断杆断线,电网受损非常严重。由于鳌冠村地处城中村,村道狭小,房屋密集,在挖杆洞、立杆、架线等抢修工作中,大型机械无法进入现场。曾庆平在指导现场做好安全措施后,并指导抢修人员依靠人工与半机械化的负杆相结合,架起了12米长2000多斤重的电杆。
在10千伏朝阳线23#倒杆现场,在挖杆洞时,抢修人员发现,立杆处地面一米以下均是大型石头,挖掘工作只做了一半就很难再进行下去了。“时间紧,任务重,挖掘机进不来,杆洞如果达不到2米深的标准,就不能立杆,怎么办?”就在大家对杆洞下的大石头束手无策时,曾庆平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冲击钻钻石头,然后用膨胀螺栓将石头栓紧,再利用支撑杆和紧线用的手板葫芦搭起一个起重架,将大石头从洞里拉出,阻碍抢修工作的难题终于解决。
在抢修工地,曾庆平一直是最为忙碌的人。调集力量,排兵布阵,指挥作战,组织人员立杆、抬杆、拆线、架线……他的身影异常活跃,每一项工作他们都认真布置协调。每天抢修现场工作完毕,曾庆平并没有闲着,他还要到抢修总指挥部协调第二天的抢修任务,然后再到现场勘查,回到驻地的他没有进行片刻休息,抓着冷盒饭就跟抢修队员讲解、讨论抢修作业的重难点。他对地形、线路变动的细致了解让当地电力工作人员都惊叹不已,大家都钦佩地称他为“过目不忘的灾区活地图”。
面对施工条件复杂,环境恶劣,作为工作负责人,曾庆平时时处处加强现场工作人员安全教育,认真做好各项事前安全分析,在每个工作现场不厌其烦的提醒着安全事项,整个抢修期间抢修队伍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电力抢修,离不开当地百姓的支持。”曾庆平常说这是解决支援抢修问题的法宝。因为是支援抢修,抢修人员对当地情况和道路不熟,每到一个抢修点,曾庆平都会和附近的老百姓寒暄寒暄,做好群众沟通解释的工作。因为有效沟通,抢修工作尽心尽责,当地老百姓对这个领头羊很是佩服。服务队有什么困难,老百姓会自发地帮忙解决。中午工地吃饭时,老百姓会搬来自家的桌椅搬到工地供给抢修人员用。一个村民在得知抢修需要钩机或吊车时,利用各种关系帮忙联系。还有村民自发组织协调抢修现场周边交通,尽量给抢修人员腾出更多的抢修空间。曾庆平“走群众路线”的法子,帮助抢修队在支援抢修过程中解决了很多难题。
“我是一名退伍的老兵,又老党员,面对困难更应该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敢于担当。”曾庆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抢修中,他始终站在最艰苦的阵地前沿,协调解决抢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几天下来,曾庆平瘦了、黑了,“大白”变成了“小黑”,“这是最有效的减肥法。”曾庆平笑着说。(王松兴 朱春华 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