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南韩村,走散了608年的王氏子孙,首度团聚,他们有的高兴的激动相拥,顿足捶背;有的久久握手,恋恋不放;有的喜泪满面,泣不成声。啊!六个甲子又八年的轮回,历经四个朝代的寻亲路,他们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人间沧桑。这是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南韩村王氏和山东省郓城县南王庄王氏,在经过六百零八年慢慢寻亲岁月之后的全家大团圆。
据有关资料考证,王氏家族的王文育在朝供职,为散官文林郎,次六品。父亲王克忠(致仕养老的元末五品官,提举司提举)和妻子、三个儿子。王家乃宋代名门望族三槐王之后,世代居住在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远在明朝初期,朝廷为医治战争的创伤,实现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施了分期分批的移民政策。按当时的政策,官员家属需带头移民,三个儿子只能留一个在原籍,老人可以自选随孩子居住。全家商议,决定老二王昇留下在老家,由爷爷王克忠陪伴。王文育和妻子则要随老大王显和老三王冕移民外地。永乐二年秋季,王家一分为三,王文育与妻子携老大王显和老三王冕,奉命踏上了移民山东、河北之路。
父亲王克忠让王文育全家到达指定的位置山东临沂,经官方登记后,又辗转郓城盘沟(县城),被移民官署指令,其在盘沟西南四十里的地方定居,大儿子王显陪老母留下定居。王文育带着三儿子王冕踏上了另外的移民路。从此,夫妻天各,骨肉分离,思念惟有祈祷,相会只有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