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群是退休多年的原《郑州晚报》总编辑,由南海之滨至西子湖畔,从马六甲海峡到东瀛仙台,曾走过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听峨眉山的雨看黄山的雾。伴随其行踪,写了大量游记,曾结集出版有《中外游记百篇》、《戈壁红柳》等著作。
“旅游总编”这个外号由此而来。鲜为人知的是,康群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因为博学多才,同学们还赐他一个外号,叫“康诗人”。他初中时就在《大公报》发表文章,高中时作诗《赞美新中国》在《福建日报》套红发表。1955年留学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时,一首长诗《致涅瓦》先后刊登于《留学生报》、《文艺月报》,后选入《上海五十年文学丛书(诗歌卷)》,轰动一时。
1981年,康群从郑州市委宣传部调至郑州晚报社主持工作,时逢复刊,改版扩版,培养队伍。历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兼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兼职教授。在任期间,《郑州晚报》的发行量在郑州报业独霸天下,兴建了占地八亩、高二十三层的河南省新闻界首座现代化办公大厦。此外,还盖建了七八座员工福利楼。此举,得到了时任河南省省委书记李长春、原郑州市市委书记李宝光、原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赵德润、原新民晚报总编丁法章等领导及同行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其实,康群是名副其实的杂文家,《评肖洛霍夫〈一个人的命运〉》、《以质取胜》、《艺术美的“藏”》、《四个武则天印象》等精彩名篇均出自其笔下。他说,杂文是勇敢者的艺术,杂文家需要大勇,有胆有识有德。杂文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着眼于人民大众关心的一般社会问题,敢说大众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敢提大众想提又不敢提的问题,敢拿大众想拿又不敢拿的办法。
康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著书立说,文如其人,燃烧自己,奉献社会。即便旅游,不忘工作,也能以特别的新闻嗅觉,为民众说真话,办实事。
1986年夏天,康群在平顶山市参加河南省地市党报评好稿工作,时任平顶山日报副总编李光宇邀请去郏县参观三苏坟。墓园古柏参天,气宇非凡。可惜门口的石象石羊泥污满身,三座坟墓也是遍体鳞伤,不远处的三苏祠改为小学,凌乱不堪。于是,康群提笔抒怀,创作了《三苏坟沉思》,文章刊登于《北京晚报》、香港《大公报》、《平顶山日报》。一文激起千层浪,三苏坟得以重修,小学搬离他处,三苏祠修葺如旧。一尊遥望故乡四川的苏东坡塑像,令人肃然起敬。一年一度的全国苏轼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办,“三苏奖”全国书法展览从这里弘扬,续说着万代千秋的传承。
1986年春节前夕,康群前往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瞻仰杜甫故里,发现杜甫纪念馆简陋又寒怆,遗憾之余发表了《杜甫故里行》文章,随后又刊发《杜甫墓发现元代墓碑》跟踪报道。巩义市人民政府重视起来,制定了庞大的扩馆方案,请了清华大华专家设计,花了二年多时间建成了一座空旷高雅、古色古香的杜甫陵园。石榴花开,诗人含笑。
康群非常关注河南古文化,旅游之行其实是文化考察。他访遍了北宋七帝八陵,看到的多是长满荆棘、没有墓碑的土堆,于是呼吁河南省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人员参观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功夫不负有心人,郑州市城边的永昭陵于1998年开始修复,再现了永昭陵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历史原貌,现为巩义市的宋陵公园。时任巩义市市委书记的穆为民极为重视,积极配合。抢救中国古文化,功在当代,造福百世。
1989年冬日,康群再次来到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细寻欧阳修墓的遗迹,但见一片荒地,三间破烂砖房,没有墓碑和墓冢。后得知村中大半村民均为欧阳修后代,原墓冢在“文革”中被平了。回去后,康群写信给相关领导,提出复建欧阳修墓的意义深远,然不见回复。便写了一篇游记《欧阳修身后的寂寞》,刊登在河南日报副刊。1990年5月,新郑政协在公墓祠前重竖石碑座,上书“宋太师欧阳文忠公之墓”,开始修墓立碑筑殿。1993年,正殿坐像之壁画等修成。1994年康群意外收到厚厚的一本《欧阳文忠公遗迹与祠祀》,原是台湾原国民党军长、欧阳修后代走遍大陆欧阳修遗迹编著而成,书中如实记录了康群如何奔走呼号和复建过程。往后,时任新郑县县委书记的张春香耗资大修,设有生平展览,欧阳修后代著名人物的匾额等等。如今,欧阳修墓规模恢宏壮观,陵园内碑石林立,古木参天,一片郁郁葱葱。欧阳修陵园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夏天,康群和记者康定银去中牟采访,在黄河大堤赵口闸不远的河湾,看到七八条渔船。站在岸上与渔民对话,得知渔民来自信阳,一辈子生活在黄河上,以船为家,漂泊度日。夏天蚊虫,冬天冰雪,环境恶劣,生活贫苦。有感而发的《黄河渔民》文章发表后,中牟县政府当即把渔民迁到岸上定居,还在河堤上开了“信阳渔庄”,生意红红火火。
退休后的康群,也没有闲着。听说荥阳有个刘禹锡墓,前往发现只有一块五米见方的土疙瘩,没有墓碑。一棵古树旁,是一家食用菌厂房,还种有小麦、玉米和葡萄等,周围是可怕的铁丝网,还种有带刺的花椒树。问随同的荥阳市文管所人员,回答是修墓没有钱。“管闲事”出名的康群,写了《修座刘禹锡墓何难之有》文章,诉原由谈方法,先后在《郑州晚报》、《新民晚报》发表。荥阳市政府资金扶持,刘禹锡后代慷慨解囊,问题迎刃而解。如今,荥阳市第一个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落成了,瞻仰的、游览的络绎不绝。十步一景,景中有诗,诗中有景。荥阳市又添一靓丽景观,荥阳市民又多了一个休闲游玩的好去处。(王松兴)
作者王松兴与恩师康群(右)在一起
【康群简介】康群,笔名夏云、风沙,1936年11月生,福建长汀人,中共党员,高级编辑。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后留学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哲学系。1981年郑州晚报复刊后,历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兼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兼职教授、河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河南省记协副会长、复旦大学校友会河南分会名誉会长等。
发表各种作品数以千计,论文、小说、散文诗词等作品被选入二十八种全国性大型作品汇集,获多项大赛金奖、银奖。经文化部有关部门批准,授予当代国学家、当代中华诗神、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大师等称号。出版散文、杂文集《爱的是与非》、《草坪》、《戈壁红柳》、《康群散文精选集》、《中外游记百篇》、《世纪新论》、《康群杂文选集》,古典诗词集《不平不仄集》、《康家诗选》、《百灵鸟散文诗选集》、《诗文拾遗》,小说《莫明其妙》。2013年10月,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诗词评选中荣获毛泽东诗词奖一等奖;2014年7月,被中共中宣部评为建国65周年“中国杰出人物”。